时间: 2024-05-01 09:26:37 | 作者: 锅炉分类
2023年,全球经济提高速度放缓,面对挑战,中国政府着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兴起的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形态趋势持续向好。报告期内,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9.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0.7%;余热能源利用设备更新改造以及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而带来的火电灵活性改造需求较大,数字能源自主在AIGC领域不断被提及。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能源电力行业深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供给结构持续改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趋势明显,为公司发展带来新机遇。
公司长期聚焦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业务,产品与服务大范围的应用于新能源、储能、清洁电力、水电、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学工业、建材等行业。公司积极拓展数字能源、军工装备市场,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产品生态,为客户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品质成就工业美好为使命,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逐渐完备能源政策顶层设计,碳达峰、碳中和的持续推进,电力系统功能定位由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向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引领产业升级转变,电力供给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较为可靠电力支撑转变,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布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依照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新增风电并网装机规模75.9GW,同比增长102%。截至2023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4.4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其中陆上风电4.0亿千瓦,海上风电3729万千瓦,风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2225小时,同比提高7小时。2023年全国风电发电量809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8.77%。2023年风电新增并网规模创新高,风电装机重回正增长,风电利用率持续提升。陆上风光大基地进展顺利,海上风机向大型化发展,影响海风建设的阻力因素正逐步减弱,预计“十四五”后两年下游需求将快速释放,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旺季将至。根据国家能源局信息,目前中国风电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超过334亿美元,风电关键零部件产量占全球市场70%以上,成为稳定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的重要力量。根据中电联预计,2024年底,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5.3亿千瓦,2024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预计约89GW。随着新能源消纳逐步成为关注焦点,国家和地方层面针对风电利好政策频出,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电力能源布局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体现,国内及海外下游需求扩张有望带动装机持续增长,未来风电行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较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随着“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以及市场机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将进一步加速储能行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依照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3139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能源发展及能源转型趋势明确。随着国内电力市场环境优化和相关产业政策完善,储能装机有望迅速增加,根据中电联预估,2023—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需求分别达到54.3GWh、121.4GWh、222.6GWh,整体呈现倍增趋势。
随着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的提高,以及在推动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高质量的政策持续推动下,光伏电力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依照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216GW,同比增加148%;截至2023年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0GW,正式超越水电成为全国装机量第二大电源形式。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发挥其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在政策驱使、产能扩张、技术迭代驱动下,产业链报价快速下行,光储平价持续展开,随着加息周期结束、新型电力系统改革,光伏装机有望持续高增。
公司提供的润滑系统、液压系统、冷却系统、储能温控及集成在新能源(风、光、热)、储能、冶金冶炼、石油化学工业、建材等领域已成熟应用多年,具备比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美誉度及品牌效应。未来将进一步创新研发和市场营销力度,聚焦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产业链资源,形成协同/集成优势,提升公司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优势;持续深化国际客户合作,加强国际业务投入,促进公司业务新增长极。
根据《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十四五”新建机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因此灵活性改造的机组体量为2020年的存量煤电装机10.8亿千瓦。随着新能源比例快速提升,解决消纳、满足顶峰负荷与保持电力系统稳定性仍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问题,火电的调节支撑作用将被强化。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较 2021年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燃煤电站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燃煤小锅炉淘汰取得积极进展,废旧锅炉规范化处置和回收利用水平有效提升。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锅炉生产制造技术和节能环保运行水平显著提高,但还存在部分锅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低等问题,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
公司紧扣国家“双碳”能源结构调整机遇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基于电站锅炉、高效换热、余热余能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动力锅炉、余热锅炉、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储能设备等核心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未来将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基于电站锅炉、高效换热,余热余能利用、熔盐储热、火电灵活性改造、生物质发电等领域取得技术及市场突破;融入新的能源商业模式,推动清洁能源装备的台套应用,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保障性并网项目竞争性配置、市场化并网占比提升、部分存量项目开始要求配储等因素支撑国内储能规模高增。根据中电联预估,2023—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需求分别达到 54.3GWh、121.4GWh、222.6GWh,整体呈现倍增趋势。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市场化以及储能盈利模式的完善,对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收益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储能整体市场空间持续扩大,液冷因为更出色的温控性能在储能领域特别是大型储能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北极星储能网数据,截至2022年底储能液冷渗透率为30%,到2025年液冷储能占比将达到50%。
2023年6月,三大运营商联合液冷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布了《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2025年预计50%以上数据中心项目应用液冷技术。推进产业生态成熟,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催化液冷技术渗透率的提升。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完善算力综合供给体系、提升算力高效运载能力、强化算力高效灵活保障、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促进绿色低碳算力发展。在“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下,数据中心“绿色转型”对节能降耗指标提出更加严格要求。根据IDC预计,2022-2027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4.7%,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亿美元。
公司液冷技术在能源、工业等领域有多年成熟应用,在储能、数据中心、云计算、算力设备、通信网络、电力电网、电源转换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液冷产品和温控节能解决方案。公司液冷业务有序开展,已经持续获得国际国内客户订单并交付。随着液冷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司将积极开拓市场,抓住东数西算及“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地理区域优势,积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持续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液冷产品。
液压件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基础件,属于工业强基工程中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也是国家推动自主化发展的重点产品之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风电齿轮泵、温控阀、散热板片等核心元件品牌自有化,未来将继续加强核心元件自主开发、元件产品认证及专利申请,在扩产基础上持续强化同行业龙头客户合作。
受益于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智能化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是切实、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企业设备数字化水平将有所提升。
公司流体工业技术服务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包括液压润滑系统技术服务、智能运维服务、设备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以及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保障客户设备在安全、稳定、高效的条件下实现长效运营,从而显著提升设备寿命与运行效率。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服务模式的差异化、标准化、高效化进程,以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在数字化变革的驱动下,企业的数字化变革对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了全新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应链数字化服务趋向进一步提质增效,与各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乃至带动整体产业链变革升级。根据艾瑞统计测算,2023年中国供应链数字化物流服务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速9.6%。
报告期内,川润物联智造产业园已在西南(自贡)国际陆港正式投运,名列“2023年自贡市重点项目名单”,公司依托30年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创新赋能传统制造,聚合产能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智能化协同供应链产业生态,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透明化”的一站式智慧仓储服务,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公司长期聚焦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业务,产品与服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清洁电力、水电、电站改造、冶金冶炼、石油化工、建材等行业,形成“风光热电储一体化”新能源产品生态,为客户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公司抓住机遇,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品质成就工业美好为使命,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
公司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务以液压润滑流体控制及系统解决方案、清洁能源利用整体解决方案、“风光热电储”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载体。
液压润滑流体系统是重大装备实现精准控制、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基础装备,公司基于30年液压、润滑、冷却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的成熟应用,结合数字化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及全球30多万台套设备运营数据,为客户提供智能、精准、安全的液压润滑流体控制系统、液冷温控系统及集成解决方案。公司提供的润滑系统、液压系统、冷却系统及集成在新能源(风、光、热)、储能、冶金冶炼、石油化工、建材等领域已成熟应用多年,具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美誉度及品牌效应;公司液冷技术在能源、工业等领域有多年成熟应用,液冷产品基于对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已经持续获得国际国内客户订单并交付,公司积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持续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液冷产品。
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主要基于电站锅炉、压力容器、储能设备、高效换热、余热余能利用的设备与技术的丰富应用,持续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动力锅炉、余热锅炉、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储能设备为核心的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风光热电储”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是以风光发电、高效换热、储电储热、能源管理(EMS)的核心设备和技术,在发电侧储能、工商业用户侧储能、数据中心、云计算、算力设备、通信网络、电力电网、电源转换等领域为客户提供“风光热电储”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工业服务为流体工业技术服务和数字供应链智造服务。流体工业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液压润滑系统技术服务、智能运维服务、设备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站式服务平台等,保障客户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升设备寿命和运行效率。数字供应链智造服务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资料站式供应链服务,实现供应链生产计划、仓储物流配送的精准对接、快速响应和柔性供给,提高产业链整体协同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公司已成为具备创新研发能力,并拥有完整的技术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的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提供商,在品牌价值、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服务、产品质量、生产交付及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发展成为国内技术水平先进、规模化生产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服务提供商,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品牌竞争优势。公司是四川制造业企业100强、四川机械工业50强、四川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四川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四川省科技创新领域引领型党组织、中国重型机械行业2021年度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四川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公司全资子公司川润液压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成都市工业和信息化行业领军企业、“润滑液压设备分会理事长”单位;全资子公司川润动力荣获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绿色工厂、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川省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四川省第二批绿色低碳优势企业、自贡高新区十强工业企业,荣膺“全国工人先锋号”,“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公司控股子公司川润智能荣获“四川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3 四川省诚信示范企业”“四川省首批创新型中小企业”“2023 年度成都市博士后平台储备单位”“2023 年度成都市数字化车间”、GE 水电“最佳合作奖”等28项荣誉。
公司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主要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科技研发项目22项,结题6项,新增专利授权30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川润共拥有236项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191项,外观专利11项。
公司主要产品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设计理念、产品结构、工艺方面不断创新和优化,其中定制化产品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制造。公司建立了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汇聚了国内顶级院士专家,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机械工业重大技术装备润滑液压技术设备工程实验室、流体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CNAS认证实验室。公司主导/参与润滑、液压、冷却方面7项国家标准以及发电机组水冷系统方面2项行业标准制定,其中8项标准已经发布。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主营业务的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客户与市场,参与 40多套国内台套开发及规模应用。完成了国内“50MW塔式光热发电定日镜液压驱动系统”示范项目研发,首台套“300Mvar特高压调相机油系统”、首台“风力发电机组润滑液压冷却综合系统”新产品国产化研制、首台100万kW电站机组锅炉部件生产制造、首台出口印度5400kW大型立磨液压润滑系统、首台7000kW中心传动润滑系统、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轨道交通“飞轮储能装置”的核心换热装备、首个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的整套储能换热装备、亚洲首批单机容量最大的10MW海上风电机组水冷系统、6.45MW液压润滑冷却综合系统、双轴随动液压伺服控制系统、首个强制+自然循环转底炉余热锅炉项目等。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客户与市场,实现多个首台首套研发设计及应用:为全球单机容量、风轮直径最大的16MW超大容量抗台风型海上风电机组提供全套润滑与冷却系统,支撑海上风机大型化建设;推出全新一代风电润滑、液压、冷却系统及系统集成设备、全新一代风电液压变桨系统;全新推出 LSJF 系列电化学自然冷储能温控系统,助力行业技术创新;与上海宝钢节能、华东理工共同开发全球首台高炉熔渣余热回收中试工程锅炉系统,攻克高炉熔渣余热回收的世界性难题,成功进入高炉熔渣余热利用市场;首个绕管超临界 CO2 冷却器产品应用于核动力院首个二氧化碳余热发电项目,填补了行业空白;承制的安德里茨OKIⅡ项目核心部件RB汽包水压试验一次成功,刷新全球最大碱回收炉汽包纪录等。
公司的主要销售模式为直销方式。在北京、南京、上海、中山、长沙、银川、天津、西安建立了8大客户中心,并在全国16个主要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能够快速响应及满足客户需求,确保市场营销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在客户服务的管理能力上,公司建立了涵盖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方位客户服务体系,建立了一站式4s线验店,为客户提供专家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和GE、ANDRITZ、SIEMENS、WINERGY、ZF、金风科技002202)、远景能源、明阳智能601615)、运达、南高齿、上海电气601727)、东方电气600875)、三一重工600031)、中联重科000157)、徐工、海螺集团、中建材等国际、国内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技术性能优异、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提升客户价值,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创工业美好。公司优质稳定的客户结构、重要客户稳固的行业地位为公司产品未来的推广、新行业重点优质客户的稳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产品通过了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ATF 16949:2016 汽车零配件质量管理体系,以及ISO 3834-2焊接管理体系、ASME认证、CE认证、锅炉A级认证等行业或关键工艺的认证,通过CNAS实验室认证等,有力地支撑了质量管理的专业性、先进性。近年来,公司通过研发、生产自动化设备和实验室的投入,保证了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高良率。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质量管理软件、APQP、FMEA等工具,覆盖技术研发、实验检测、供应链、生产现场、管理过程、售后服务等过程的产品全流程质量管理,通过先进的质量管理软件、严苛的工艺标准、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和严格的实验检测保障及时、高效、高品质满意交付。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增长,公司已在全国建立多个生产基地,包括成都园区(液压润滑流体设备、储能温控生产基地)、自贡园区(动力锅炉、压力容器和储能解决方案生产基地)、华东园区(“进口替代”高端液压元件生产基地)。通过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数字化管理,不断优化工艺和精益制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实现客户满意的生产交付。
公司管理团队具有行业长期从业经历以及丰富经验,对行业、产品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公司运用BLM工具,推动战略规划并牵引业务发展。持续推进 IPD 变革,以市场创新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激励机制。结合MM市场管理工具,打造营销服务大平台并加大投入提升营销管理和服务能力。围绕公司战略发展,构建了有竞争力的人才体系、绩效管理体系。成立OTC组织变革委员会并深化运行,持续建设高效流程型组织,深化运行MTL、LTC、ITR、ISC、IFS等业务流程,并运用IT技术进行固化,强化数字运营管理,导入WMS、SRM、BI等软件系统,不断提升组织效率和管理效率。
2023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同质化竞争激烈,成本压力剧增。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公司坚持战略引领,坚定战略投入,积极响应市场,紧紧围绕经营目标,经营业绩整体稳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66,356.40万元,同比下降2.06%,综合毛利率16.39%,同比下降3.41%;公司实现净利润-6,286.26万元,同比下降608.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359.71万元,同比下降630.6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075.24万元,同比下降177.20%。
以国家“双碳”目标为指引,公司聚力“风光热电储”,积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两海”战略,完成欧盟体系文件,建立了成熟的欧美、东南亚、印度等市场营销网络,报告期内签订国际订单超1.8亿元(人民币);与金风科技签署风电产业创新研究院联合共建协议,联合开发大兆瓦集成风机齿轮箱精准润滑技术研究项目,进一步完善风电产业创新体系;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资金主要用于液冷和海上风电产品,加速公司业务发展;川润能源根据客户需要,以光伏+储能+充电桩+光热等产品组合为其提供“零碳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在手订单合计总容量超40MW;稳步推进军工装备市场工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川润物联智造产业园正式投运,促进“线上+线下”数字化供应链业务发展。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围绕客户需求满足和满意度提升,建立大客户管理机制,高效响应客户。优化LTC流程制度,完善铁三角团队服务机制,提升协同作战能力。公司营销服务网络遍布全球,在全国有16个分支机构和8个大客户中心;建立了涵盖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方位客户服务体系和一站式4s线验店,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提升客户满意度。报告期内,坚持客户导向,先后与金风科技、兴储世纪等国内优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成功进入硅冶炼、军化工、玻璃等新领域市场;成功开发储能液冷新客户;持续加强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开发,深化与 Andritz、SIEMENS、ZF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关系。
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制定《技术专家库建设及运行办法》,加强研发队伍建设;与高校和行业研究所合作,建立有创新能力的新产品研发体系;优化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公司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机械工业重大技术装备润滑液压技术设备工程实验室、流体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CNAS认证实验室等,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积累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共申报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公司产品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公司不断优化车间及工艺布局,持续改善工艺,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扩大生产区域,增设设备,提升生产产能;打造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流程高效自动化及降本增效目标,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引入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实现油箱自制、水箱等其他结构件机器人焊接,提升整体焊接效率;优化改进换热管管端余量切割工具,完成公司首套φ240mm 汽包吊杆热弯攻关;完成了公司首个 T91 材质水冷壁管屏生产,实现了高等级材料管屏埋弧模式壁零的突破。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数字化管理,完成数条生产线智能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保证效率和产品质量;强化6S车间精细化管理,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品可靠性角度来预防和控制质量问题,结合全面质量管理、 APQP(先期质量策划)及 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工具的推广应用,持续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公司着力推动管理提升,提高运营效率,完成了流程组织、运营效率、人才发展、品牌价值、风控管理、制度修订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优化举措,为扎实推进公司战略目标的落地执行提供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平稳有序推进各项管理改革工作,聚焦经营质量优化工作,重点关注关键经营质量指标,提升整体治理效能,打造敏捷、高效的流程型组织,围绕业务需求建立高效团队,提升组织能力。根据川润五年品牌战略规划,完善品牌管理体系,规范品牌管理,不断提升品牌价值;系统推进风控、合规、内控管理,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制定年度重点风险管控计划并动态评估新增风险和管控效果,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严格依法规范运作,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评选的“2023年度上市公司董办优秀实践案例”;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畅通投资者沟通渠道,董事长及高管坚持参加定期业绩说明会、投资者集体交流活动等;不断健全ESG工作机制。为应对2024年春节前市场波动,公司控股股东及部分董事、高管及时推出市场化增持方案,按规则增持公司股票。
董事会认为,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经营稳健,积极围绕市场与客户,紧抓能源结构调整窗口期带来的需求机遇,聚力“风光热电储”,持续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客户价值,公司稳步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着力开辟业务新增长点,符合公司战略规划目标,有利于保障公司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3年以来,全球能源转型持续进行,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伴随着产业链降本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双碳”目标战略的推进,行业内优胜劣汰,产业链整合成为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引领,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体现强劲优势。公司将围绕双碳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管理等驱动创新,保持公司优势市场地位,统筹产业链资源,提升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在地缘冲突、气候变化、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取得较高增速。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在现有政策和市场条件下,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在2023年至2028年间将达到7,300吉瓦。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同时预测,未来5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占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95%;到2028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份额将翻一番,合计达到25%。根据中电联预测,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9.8万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6%左右。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布》指出,2024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新能源装机与电量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风电: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3全球风能报告》预计,到2024年,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将首次突破100GW,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再创新高达到25GW。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将达到680 GW,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将达到136 GW,实现15%的复合增长率。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计未来10年(2023—2032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380GW。根据WoodMackenzie发布的《中国陆上风电市场展望2023》,未来十年中国陆上风电市场新增并网容量将达到597GW,平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59GW。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统筹优化海上风电布局,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叠加陆上风电翻新改造、机组大型化和成熟的供应链助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政策推动和地方布局等措施将推动风电行业以更大规模、更高比例发展,这将带动公司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储能:利好政策频出叠加电池技术的发展及成本的降低,推动储能装机需求高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 138.4GW,2023年至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 CAGR)为60.3%;未来5年,年度新增储能装机呈平稳上升趋势。《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强化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的政策措施,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新型储能写入其中。受政策驱动、市场需求释放以及产业链整合升级,储能的快速发展有望实现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光伏:光伏产业作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不断加速。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到390GW,同比增长69.56%。其中,中国光伏新增装机为216.88GW,同比增长148.10%。2023年8月《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指导意见》支持光伏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模式建立分布式光伏回收体系;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巩固扩大风电光伏良好发展态势。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产业链价格下行、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大力推动,预计光伏装机高增长预期不变,我国光伏产业仍将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公司稳步推进“零碳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培育业绩新增长点。
清洁能源: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火电新增装机容量6567万千瓦,与上年相比增加2096万千瓦,同比增长43.8%;全国火电工程完成投资额1029亿元,同比增长15.0%。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新能源发电占比快速提升,电力系统消纳压力日益凸显,火电灵活性改造是提升灵活火电能力的重要手段。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明确了实施范围不含未满足灵活调节能力要求的煤电机组,进一步释放火电灵活性改造需求;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出台了《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制定了锅炉更新改造发展的行动方案,深挖节能降碳减污改造潜力;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公司将继续保持在现有成熟的传统能源产品和服务的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持续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动力锅炉、压力容器、高效换热器、储能设备为核心的余热利用和灵活改造、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
液冷:相比传统风冷,液冷技术具备更高的散热效率、低能耗、低TCO、低噪声和低占地面积等显著优势,随着大储市场加快发展,储能电站散热需求将上升,初始投资成本敏感度将下降,液冷储能方案渗透率将加速提升。根据北极星储能网的数据,到2025年,液冷储能占比将达到50%;我国智算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国家政策对数据中心PUE的要求趋严,AI的大规模发展带动算力需求提升,芯片和服务器功率逐步升级,在平衡能耗目标和AI建设的背景下,进一步催化低能耗更高效的液冷散热方案加速渗透。根据赛迪顾问《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发展白皮书》中的测算,2025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有望达1330.3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启动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再融资事项,用于川润液压液冷产品产业化及智能制造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具体产品为储能液冷、数据中心液冷和海上风电。依托成熟的技术、生产能力和良好的客户服务关系,持续为客户提供智能、精准、优质、安全的液冷产品和储能温控系统解决方案。
液压元件及辅件:“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到 2025 年 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7年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提升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2024年3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内高端制造业对液压件需求持续提升。
工业服务行业覆盖广泛,包括传统工业及新能源等方向,商业模式结合供应链、线下服务和线上运维等方式。目前行业发展正向垂直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供应链和工业互联网对第二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影响超过6,000亿元,未来将在细分行业涌现线下服务提供商和线上服务运维龙头。公司将加快数字化供应链智造业务发展,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业互联网业务的延展,精准布局线下服务基地及供应链,加强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服务差异化、标准化、高效化,着力提升服务效率和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狠抓落实战略目标,公司整体经营发展符合战略规划目标。2024年是落实 “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川润围绕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之年。2024年,川润坚守创新发展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战略规划为指引,把握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机遇,抓住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新能源、储能、数字能源等领域需求,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营销体系、市场地位、组织能力等优势,坚持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组合,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卓越运营,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推动“风光热电储”一体化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稳步推进“零碳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业务;加速军工装备业务,积极推动军工装备市场拓展;充分拥抱数字化转型机遇,创新发展智能工业技术服务;在投资发展上顺应能源转型的全球发展趋势,稳步提升现有成熟业务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拓展新业务,逐步成为领先的分布式综合能源利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围绕公司战略,坚守创新发展理念,以客户为中心,聚焦“风光热电储”新能源领域,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强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和组合,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等提高产品竞争力;紧抓行业机遇,集中优势资源和能力加快液冷温控、海上风电业务的快速发展,巩固市场地位;依托公司品牌优势,积极探索布局全球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扩展营销网络,为社会提供技术领先、品质一流的优质产品与服务;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策略,统筹产业链资源,形成协同/集成优势,稳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规模。
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业务,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聚焦创新研发,优化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在新型储能、海上风电、光热、氢能、分布式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液压元件、液冷产品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实现核心元件自主开发和品牌自有化,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夯实公司重大装备研制的核心功能,在先进能源装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算法、工艺技术等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学研机构、生态圈伙伴等开展协同创新、联合创新,构建协同攻关的联动运行机制;通过大客户联合创新,重点推进首台套示范项目和重大项目综合解决方案;强化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公司技术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加强市场洞察,优化产品组合和市场规划,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优化营销管理方法和工具,完善营销管理体系,不断精进市场营销能力和服务客户的水平;加强大客户管理,推进构建全价值链集成营销模式,建成以专家为引导,以“铁三角”团队作战的客户开发及维护模式,持续搭建基于数字化的可持续增长的营销体系;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业务份额;加快布局“零碳综合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提高市场开发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川润品牌形象价值,提升客户满意度。
优化工艺布局、改善工具应用和装备规划,提高工序自动化占比;加强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推行数字化设备,提升工艺及智能制造水平;强化生产现场6S管理,提高产品零缺陷品质;规范信息流程,强化IT管理体系,打造智能制造和全链条高效信息化管理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全面围绕流程型组织建设,加强公司运营管理、治理能力,强化财经运营及质量管理体系,打造战略供应链管理生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优化资产结构和成本管控体系,提升运营效率;完善目标管理体系,优化流程管理组织,打造高绩效运营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机制,优化风控管理体系;创新人才机制、提升组织效率等,有效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有效增长,正确传递公司价值。
全球经济波动、地缘冲突加剧、中美贸易关系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下,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相关产业政策变化导致市场终端需求波动,加大国际贸易业务不确定性。公司发展将受到行业政策、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为此,公司及时把握市场发展趋势,聚焦主营业务发展,稳步推进风电、光热、储能、氢能、分布式综合能源、生物质等新能源应用整体解决方案;加大海上风电、液冷产品、元器件等产品研发投入,保持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提高产品技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加大“双海”战略投入,积极拓展新产品的市场和客户,增强产业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持续优化工艺改进、推动管理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钢材等各类金属材料及外购的部件等是公司制造过程中主要的原材料,受政策和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原材料价格波动若出现较动,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公司将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对原材料价格走势预判,对重要原材料采取提前预订、锁单等措施,保障采购材料的价格基本稳定;优化与原材料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公司长期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保障采购材料的价格基本稳定,减少行情波动带来的风险;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通过设计、工艺优化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及新业务拓展,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增长,存在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产生坏账的风险,可能对公司业绩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建立了应收账款对账及催收机制,定期对应收款项的性质、账龄、额度进行分析;对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进行充分预估,对客户按信用等级进行管理,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控制风险;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沟通回款进度,将应收款项催收工作落实到责任人;加强科学的供应链和存货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加强客户关键环节内部控制,严格防范经营风险。
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及国际业务的拓展,国际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将不断提升,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汇率波动将对公司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为此,公司制定《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制度》,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和具体操作流程;强化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对操作的合规性、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4〕232号),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50,166,300股,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255,848,130.00元,扣除各项发行费用人民币4,787,735.85元(不含增值税)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251,060,394.15元。上述募集资金到位情况已经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验,并出具了《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验资报告》([2024]京会兴验字第00020002号)。以上募集资金金额仅用于“川润液压液冷产品产业化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若在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环境、相关产业政策等客观条件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投资项目实施完毕后对公司未来长远发展和业绩水平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存在资产折旧、费用支出、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管理风险以及制度建设、人才配置、研发技术等运营管理风险。为此公司将按计划推进募投项目实施,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情况及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结合整体战略发展布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募投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
“稍后”变更“即将”!特斯拉FSD入华进入倒计时 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入临界点
国家统计局: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已有17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923.87万股,占流通A股2.76%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5.43元。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5017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10.28%,股份类型: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Copyright © 2028 网络服务商 爱游戏平台app下载安卓_爱游戏正版下载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